如同故事里除了碇真嗣之外的所有人一样,在等待了漫长的14年之后,终于等到了新剧场版的终结。年初在日本上映时,我一度以为有机会能在大陆的电影院里看到新故事的结尾,然而后续的变异病毒让我逐渐放弃了这样的想法。
原本以为丝毫没有机会的事情,在这个月突然看到消息说四部要同时上亚马逊Prime Video,并且第四部是独占。说实话这幸福来的有些太快,让我始料未及。我猜也可能是Khara也受不了疫情带来的冲击了(这算第几次冲击?)。
不知道对于其他人来说这部片子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。但对我来讲,毫不羞耻的说,它是列于《王朔文集》《挪威的森林》以及Nirvana的《In Utero》之中的,有着自我意识觉醒启蒙般重要的地位。
年初因为人人影视字幕组的事情,决定不再依靠国内的团体获取电视或者电影。采购了R4S和CN2 GIA线路,拼了Netflix的车,开始了在家看流媒体的生活。发现了拼车的好处之后,又陆续上了迪士尼+、Apple TV+和亚马逊Prime Video的车。独立看片的感受确实是比之前当伸手党坐等熟肉要强,而这次新剧场版的独占又再次验证了拼车流媒体确实“值回票价”。(不过眼下Netflix封IP的事儿让人不爽)
把四部新剧场版依次看了一遍才发现,当年其实自己只看到了《破》的前半段(真希波学校天台降落伞)。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字幕组只制作了前半段放了出来,后半段字幕还没做完。现在想想还真是滑稽,自己居然只看了一半的电影就没有再看。07年看了《序》,09年看了一半的《破》,让我以为这只是个对TV版炒冷饭的玩意儿,让我对片子失去了兴趣(我猜的),乃至后来的《Q》我甚至没去找片源来观看。
当然上面说的只是我对自己过去记忆的一种猜测,真实的情况也可能是看了一半的《破》之后我以为自己看完了整部片子,到《Q》的时候由于一开始都是影版(盗录),让我失去了第一时间观看的兴趣(这个理由和今年初没有看《𝄇》影版是一样的)。
有可能只是因为09年之后自己开始越来越繁忙(真的吗?),把《EVA》抛在了脑后,好像自己已经长大了一样。
好吧,14年的光阴,无论如何也难以说清到底发生了什么,让我产生了转变。而当我坐定下来,从《序》开始认真重看时,那种少年心气仿佛又回到了身上来。在《𝄇》的结尾,宇多田光的《One Last Kiss》唱完,突如其来的《Beautiful World》仿佛把人拉回了07年,如同轮回一般。故事的结尾,所有人都成长了,EVA消失了,故事既没有还原也没有重置,而是继续一个崭新的世界。流动的字幕让我止不住地思考,这也许就是庵野秀明留给观众的思考,一个长达数十年的疑问:成长或者是不成长?结尾车站的成长原本让我觉得09年之后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,可片尾曲却让我又开始了自我怀疑。如同第四部的标题,既是“𝄇”(重复),又叫“终”,实在是让人很难受。当然无论是TV版还是新剧场版,庵野秀明都倾向于接受成长,独立做出选择,不再恐惧,敞开心扉(大家还会为你鼓掌)。然而对我来说假如欣欣然地接受了这一切,这样的接受又是独立做出的选择吗?
可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再付出一两个甚至更多个14年才能让人慢慢想明白。但这两年的困境还是要坚持渡过的,现下先要活下去,否则就没有更多的14年了。
最后还是听一听TV版OP,永远不要忘记:少年,成为神话吧!
ps. 一直以来都期待能有个女生陪我一起看这部片子(哪怕剧场版也好),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仍然是没有。希望这两年能有个女儿,以后也许还有些许希望,也只能如此了。